為什么做內容的智課網能拿下百度近億元的A輪融資,智課網的亮點在哪里?近日,智課網CEO韋曉亮作客多知網專題活動《他們》,講述了智課網用內容打造閉環(huán),以及數據挖掘的策略。

【他們】韋曉亮口述:內容型在線教育公司如何打造閉環(huán)

2014-11-16 15:25:02發(fā)布     來源:多知網    作者:初驪禹  

  多知網11月11日消息,9月10日,智課網CEO韋曉亮正式披露A輪融資1060萬美元,投資方百度。過去的一年里,在線教育的呼聲很高,但是外界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了平臺和工具型在線產品上。為什么做內容的智課網能拿下百度近億元的A輪融資,智課網的亮點在哪里?近日,智課網CEO韋曉亮作客多知網專題活動《他們》,講述了智課網用內容打造閉環(huán),以及數據挖掘的策略。

   以下內容根據演講內容整理:

  今年是我從事教育行業(yè)的第十年,這十年過程中我一共教過十幾萬學生,我也一直在一線的教學講臺上。在這十年過程中,我不斷在思考一個問題:一個真正的教育行業(yè),無論是公立教育還是教育培訓行業(yè),到底應該以什么來作為他的價值觀的起點?因此,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,叫“內容型在線教育公司的閉環(huán)系統(tǒng)。”

   閉環(huán)不僅提供動作,也要求效果

  我是學理工科的,在實驗室泡了五年時間,搞的是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。閉環(huán)在我眼中就是一個所謂的閉環(huán)調節(jié)系統(tǒng),或者說教育行業(yè)為什么一定要搭建閉環(huán)?我提供一個類比來讓大家去思考,教育行業(yè)到底跟哪個行業(yè)最接近?

  我相信和教育行業(yè)最相似的應該是醫(yī)療行業(yè),因為這兩個行業(yè)都是基于人們的安全性需求的,人們無論是花錢還是不花錢,都想得到一個有結果的東西。既然在這種情況下,教育行業(yè)和教育機構就不只是提供動作的行業(yè)。比如說我教了你,但是教沒教好我是不管的。就好比醫(yī)療行業(yè)一樣,我給你看了病,但是看沒看好我不關注。

  那我相信這樣的話就不叫閉環(huán)了,這就叫開環(huán)調節(jié)系統(tǒng)。

  為什么兩個行業(yè)必須要去搭建閉環(huán)?因為效果。這兩個行業(yè),一個影響人的前途,一個影響人的生死。這樣的話,這個閉環(huán)在這兩個行業(yè)里面,體現出了這兩個行業(yè)對良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。

  智課網和極智批改網,其實就是圍繞這兩個詞來搭建了整個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。我們左手是智課網,右手是極智批改網。

  毫無疑問,這個背后其實就是在我創(chuàng)業(yè)之初,兩周時間我不斷在思考兩個詞,這兩個詞就是“學”“習”。“學”完成了知識的傳遞,根本沒有完成知識的內化,而只有“習”才完成了知識的內化。但是如果一個教育機構只是提供了“學”,比如說內容,讓學生去學,也提供了練習讓學生去練,但一個教育機構,如果不提供診斷,不提供反饋,而且是課后階段性的反饋,我認為這并不叫教育機構,只能叫教學的提供內容者,而并不是一個閉環(huán)的教育機構。

  因此,智課網就滿足了“學”這個模塊,而極智批改網完成了“習”這個模塊,同時極智批改網在課后每一個同學的作業(yè)都會被我們的外教、被我們的老師,來進行批改、來進行診斷,它其實完成了反饋。

  當然了,并不是只靠人來反饋,智課網上還有一套機器學習的算法,來對所有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建模。我們最終來做過程中的數據挖掘,而不做結果的個性化推送,這是我非常重要的要強調的一點。

  因此,我在實驗室五年的過程中,對機器學習的理解是,機器在教育行業(yè)里不能代替人,它既然在輔助人的時候輔助的是過程,而并不是結果。因為最終的結果還是由人來主導的。

  在線教育一定是O2O,線上不會顛覆線下

  教育行業(yè)在線還是不在線,或者說線上還是線下,我認為這都不是最重要的問題。即便我做的是在線教育,但是我們目前跟很多線下機構們合作的非常得好。因此我認為,一定是以效果為導向的。

  因為線上有它的絕對優(yōu)勢,線下也有它的絕對優(yōu)勢,因此線上線下并不是最重要的東西,它只是手段。最終的結果是最重要的,就是我前面所強調的閉環(huán)所帶來的效果,所帶來的學習效果、學習動機和學習動力的不斷提高。

  既然強調了線上線下各自的優(yōu)勢,那么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的體會。線上的絕對優(yōu)勢到底在哪里?我相信有這么幾點:第一,優(yōu)質資源的高度聚合;第二,靈活性;第三,數據挖掘的使用。

  但線上不同,比如智課網和極智批改網,我們始終在記錄著學生的行為,而且我們一直在這個行為過程中,不斷進行著神經網絡自適應的學習,他在哪快進,在哪停頓,在哪提了問題,提的是什么,做了筆記,記得是什么,在哪個知識點上記的,最終會算出這個學生在某一個知識點上學習的效率值和效果值。

  但是現在中國教育行業(yè)里面,提大數據的人太多,真正做大數據的人很少,因為做大數據的人是必須要涉及到數學模型的,因此現在在中國教育行業(yè)里的一個怪圈是,提大數據、談大數據的人都快成一個大數據了。但真正做教育行業(yè)的數學建模的人有多少?你用的到底是概率模型、遞回歸模型,還是神經網絡。比方說我們用的是雙向聯(lián)想神經網絡,這恰恰是在實驗室5年過程中,跟我的導師馮祖仁教授,一直在學習和研究的東西,因此我認為這三點是在線教育對線下教育的絕對優(yōu)勢。

  我剛剛強調了,各自都有各自的優(yōu)勢,線下教育有沒有對線上教育的絕對優(yōu)勢?

  我當了9年老師,在一線的講臺上,我想告訴大家,線下教育有一個優(yōu)勢是線上在短期內,我認為在十年之內,都可能無法挑戰(zhàn)線下的,就是線下學習的氛圍。

  但大家可能就要說,線下的學習氛圍,線上也可以制造。但我們要知道這樣的一個道理:學習的氛圍并不是靠老師營造的。我有十幾萬學生,我是在控場,在控制整個教室的氛圍。但其實對一個學習者、對一個學生來講,一個最重要的氛圍不光來自于老師,還一個氛圍來自于學生。我們常常把這種學習氛圍叫同輩壓力,也引申出了另外一個叫同輩動力,這種東西是目前我們看到的任何在線教育公司,無法解決的問題,要靠其他維度上的突破。

  我在昌平租了一個地方,和我的幾個師兄師弟,在那兒以興趣小組的方式在做一款頭盔,在年底的時候樣品就會出來了,這個頭盔就是虛擬現實,這個頭盔帶上以后,一個教室立刻就虛擬了出來,前面是智課網的課程,在左邊就坐著一個我的同學,可能他在舊金山,或者南非,我們還是可以進行語音的交流。目前語音交流還沒有實現,但已經實現了整個的虛擬場景。我相信,這個維度上如果我們做了突破的話,可能對于未來的在線教育能夠更好的逼真,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貢獻。

  在線教育或者教育行業(yè)一定是O2O的行業(yè),不是說線上對線下去沖擊、顛覆,線下要防御線上,線下一定比線上要好。既然是O2O,雙方的、相互的、混合的生態(tài)其實是我一直在構建的,也是我一直的目標。希望用線上的工具,內容的聚集、內容的研發(fā)能夠讓線下的學習也好,線上的學習也好,體驗都更好。其實說白了,到最終是一種體驗的問題。

  既然講到了在線教育和線上教育,那么我就要引出下一概念了。很多人都說曉亮你做的是在線教育。其實我常常我會反駁一句。我說我沒有本事做在線教育。

  其實在全世界范圍內,我認為,沒有一家公司現在敢說自己是做在線教育的。除非他對在線教育的理解是錯誤的,我認為我做的是在線教學或者在線學習平臺,我根本沒有資格說自己做在線教育,原因很簡單,因為在線“教”是可以實現的,我們現在已經實現了,我們很多同業(yè)伙伴們,優(yōu)秀的伙伴們也都實現的非常的好。

  但是在線“育”我說是很難的,我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我的觀點,你就告訴我你怎么去實現了在線“育”,在這個階段有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。因此,放眼全世界范圍內,我認為大部分人或者所有人,在做的是在線教學平臺,在線學習平臺,在線教學服務提供平臺,而根本沒有涉及到在線教育平臺。因為教育,背后含有兩個動作,一個是“教”,一個是“育”,“教”相對來講可能戰(zhàn)術化一點,而“育”,我覺得是最難的。

   深度的內容研發(fā)“三元素”:前期診斷,效果跟蹤和跨界手段

  我想給大家講一個觀點,來自于我自己的體會,我在這十年的教育行業(yè)過程中,包括我在做教學研發(fā)過程中,我們發(fā)現,什么樣的老師是最有實力的,什么樣的老師底蘊是最厚的?不是講課型的老師,是教學研究型的老師。

  因為講課型的老師更多地是表現行為,而教學研究型的老師,他是一種積累行為。任何一個機構,如果不是以內容研發(fā)為核心,如果不是以教學研究為核心,就好比一個醫(yī)療機構,他根本不在乎醫(yī)療研究,只在乎不斷地招醫(yī)生,不斷地招患者,最終醫(yī)生和患者在醫(yī)院里面完成的是交易。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的醫(yī)生和患者,很多時候,也比較容易自立門戶。因為他根本感受不到你這個機構是在你整個的內容研發(fā)框架下,和教學研究的這樣一個行為下,來提供我自己的才華。

  因此我們就可以看到,很多線下培訓機構,如果脫離了整個公司層面上的內容研發(fā),很多老師幾年后就容易離開。因為從他進來的第一天開始,他就發(fā)現,你給他提供的只是一個場地,而根本沒有對他的教學研究和教學的深度性來提供任何的促進。而對學生來講,他也會發(fā)現,其實是這個老師,而跟機構沒關。

  我想告訴大家,我面對所有的合作者們和所有的行業(yè)伙伴們都會講到,我們就是一家內容研發(fā)導向型的在線教學公司。那內容研發(fā)該怎么去做,我認為如果只是簡單地整理、聚集,那是非常粗枝爛葉的,要做有深度的內容研發(fā)。

  拿智課網舉例,我們所有的課程都是在影視拍攝基地完成的,在拍攝每個老師的課程之前,別管這個老師再大牌,他必須得在我整個的劇本設計框架下,在之前要寫這個老師的分鏡頭、劇本,包括所有的東西全界定好之后,老師來進行跟我們共同的內容研發(fā),而之后還要加字幕,做知識的切片。

  內容研發(fā)不是簡單的,尤其在線教育的內容研發(fā)、在線課堂,不是機械式的把線下拍攝一個視頻,放到線上去播放。那個不叫在線教育、更也不叫有品質的在線教育,那個叫遠程教育,二十多年前廣播電視大學早都解決了。

  真正的在線教育其實要融合的是很跨界的一些技術,比如說我們要融合的是跨界的電影的拍攝手法,以及紀錄片的拍攝手法,同時對我們來講,我們并不以教育行業(yè)的用戶體驗來作為核心,我們非常偏重影視行業(yè)的用戶體驗。

  再說一下另外一個產品,極智批改網。

  極智批改網對每一個用戶的寫作是做顆粒化的診斷,不止是只給你一個評論,是對你的每一個錯誤告訴你該改為什么,以及最終的總評,非常的詳細。

  我認為對一個學生的持續(xù)性的服務,是一個教育行業(yè)工作者,覺得最興奮的事情。為什么呢?因為我是搞數據挖掘出身的,我認為持續(xù)跟蹤一個樣本,他的這個行為,比100個樣本只有一個行為,它的價值要高得多。因此這樣的話,你可以挖掘的東西就非常得多。比如說我們現在在智課網和極智批改網上已經跟蹤了好幾萬名學生。

  他課程的行為,他批改的行為,每一份批改報告中,他的分數和錯誤類型,我相信最終在幾年之后,我們是真正能夠對線上和線線下出國考試學習的同學,有一個相對來講比較客觀的用戶診斷的報告。因此我們也跟北京外國語大學一塊兒在探討著成立語料庫實驗室,還有對學生的行為分析實驗室。

  我剛從美國回來,我們接下來要跟哈佛大學的教育系教育學院其中一個實驗室Pola教授那邊,來進行這方面語料庫的研究。我們開放數據庫開放樣本,同時也提供平臺,Pola教授那邊來提供整個的研究行為。

  這么幾個詞基本上構成了我整個價值觀的同時,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讓用戶能夠學得更有效率,同時學的更有效果,這兩個詞是我們根深蒂固的。一個是效率,一個是效果,缺一不可。

   在線教育公司以內容研發(fā)為王

  我始終認在線教育公司的核心應該有這么幾點:第一點,以內容研發(fā)為王,因為這是核心,因為學生最終學的還是高質量內容。

  第二點,毫無疑問,以人為本。一撥是學生,第二撥就是教師。教師也是我們重要用戶,是我們重要的對象,跟學生是不分伯仲的。

  因此在線教育公司或者任何一家線下教育公司,在提出解放學生的同時,也要去提出解放老師,讓老師從體力勞動工作者要變成腦力勞動工作者,讓機械式的重復,要變成高額回報下的內容提供者、高質量研發(fā)的共享者。

  第三點,以創(chuàng)新的技術手段作為輔助。我始終認為,技術再硬,在教育和醫(yī)療,永遠是協(xié)助這兩個行業(yè)的人的。

  就好比你到醫(yī)院去看病,如果是機器人給你看病,會覺得很害怕。但你發(fā)現,機器協(xié)助人做體檢報告的生成、驗血、查尿等。這些都是由機器可以完成的,但最終的診斷、最終的個性化服務、最終的解決方案的提供,還是人而并不是機器。

  最后一點,教育行業(yè)也要做營銷。問題就在于,誰的效果越好,營銷成本越低,營銷效果就越好。我們看到了大量的這樣的公司所帶來的非常高增長,以及非常好的口碑的傳播。剛才大家見到的昂立的劉總以及麻總的公司,都是這樣的公司,口碑以及整個的品質所帶來了這個行業(yè)和以及學生對他們的信賴,這也是我們的目標。

  最后用兩句話來結束我今天的分享。我的偶像是Steven Jobs,他分享給全世界那句話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,Stay foolish, stay hungry。讓我們全體對教育行業(yè)熱愛的人以及對在線教育非常關注的人,通過我們的努力,能夠提供高質量的服務,高質量的內容,來促進千千萬萬家庭和千千萬萬學生他們的前途,謝謝大家,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