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戶累計聽書6.4億次。

得到App「每天聽本書」上線三周年,總用戶數(shù)突破130萬,聽書總本數(shù)達2282本

2020-08-27 07:44:02發(fā)布     來源:多知網(wǎng)    作者:哆啦  

  多知網(wǎng)8月27日消息,“總用戶數(shù)130萬,使用總時長548萬小時,用戶平均使用時長252.5分鐘,聽書總本數(shù)2282本,音頻總時長1094小時,聽書總分享次數(shù)314萬次,用戶累計聽書6.4億次。”在上線三周年之際,得到App「每天聽本書」負責人阿獅日前披露了最新的業(yè)務數(shù)據(jù)。

  「每天聽本書」是三年前正式在得到App上線的知識服務產(chǎn)品,單音頻時長在30分鐘左右,是得到App的核心產(chǎn)品之一。在目前的2282本“聽書”中,主要聚焦于職場、?活、商業(yè)、前沿科技、?理學、??社科、思維等類別。

  盡管聽書產(chǎn)品屢見不鮮,但與市面上的聽書的產(chǎn)品最大不同之處在于,從3年前立項開始,「每天聽本書」就明確了“要在讀書這件事情上,幫用戶省時間”,即其slogan描述的“每天半小時,搞懂一本書”,確定了把“?本書的讀書收獲解讀、轉(zhuǎn)述,以?頻形式交付給用戶,使其快速掌握書中精華”作為核心運營邏輯。這并非簡單地把書讀出來,而是基于圖書內(nèi)容選取恰當?shù)囊暯侵匦轮v述,生產(chǎn)出音頻解讀版本和文稿,以期讓用戶在30分鐘內(nèi)獲得書中精華。正如得到App專欄作者徐玲認為的那樣,“讀書的本質(zhì)是用最低的成本交上高質(zhì)量的朋友”。

  據(jù)得到方面介紹,雖然每本“聽書”呈現(xiàn)在臺前只有不到半小時,而在這背后,是由專職作者、主編、審稿員、轉(zhuǎn)述師、聲音導演和外協(xié)作者(各個領域的專家)等構成的協(xié)作體系對每本“聽書”進行5道工序和平均203小時的打磨。

  「每天聽本書」專職作者、青年歷史研究者裴鵬程分享了團隊在幕后打磨產(chǎn)品的過程。據(jù)其介紹,在“每天聽本書”的品控流程中,有?報選題、集體討論通過、排期、寫作說書稿、音頻錄制、審核上線等主要環(huán)節(jié),細致到說書稿寫作的具體標準和寫作流程,團隊選書和定稿的比例在10:1。在他看來,每一本“聽書”的生產(chǎn),就像是一個切割鉆石的過程。鉆石的價值不僅在于原石,而且在于精雕細刻。原書就像鉆石原石,當然很珍貴,但「每天聽本書」團隊不能把原石直接給用戶,而是要繼續(xù)加工,使之成為一個方便用戶使用的產(chǎn)品。

  

0羅振宇.png

得到App創(chuàng)始人羅振宇

  “每多讀一本關于人的書,主人公都成為我人格的組成部分,讓我變得越來越復雜,這可能才是我們普通人讀書的意義所在。”得到App創(chuàng)始人羅振宇如是介紹讀書對于普通人的意義。他提出,在閱讀上,人們將迎來一個本土時代,用來自中國的角度回答中國人當下的問題。閱讀者應該帶著當下的問題意識,讀當代中國人寫的鮮活的書。他推薦了五本由當代中國作者寫的書以及自己的讀書心得,包括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的《說理》,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項飚的《把自己作為方法》,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(fā)展戰(zhàn)略研究所研究員田豐的《豈不懷歸》,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的《牛津筆記》,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趙冬梅的《大宋之變》。

  羅振宇還透露,目前這五本書都可在得到App閱讀。接下來得到App「每天聽本書」會上架這五本書的聽書產(chǎn)品,同時為每本書安排一周的主題周活動,并在得到App“知識城邦”回答用戶的各種問題,甚至邀請作者,為用戶提供多維度多場景的知識服務。